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资讯 > 时事聚焦

立下赫赫战功的太空“老干部”将何去何从

所属分类:时事聚焦    发布时间: 2021-04-27    作者:兰州鼎氏牛大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倘若你有双千里眼,可以望穿厚实的云层,就能看到在距离地表约400公里的高处有一座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庞然大物——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的空间平台,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它自开建以来,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20余年,立下战功无数,闯出赫赫声名。
对于人类而言,载人航天技术、空间探索应用等诸多领域都受到了国际空间站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国际空间站建设、维护的宝贵经验如同一颗颗种子,为新空间站的诞生积蓄力量。如今,种子抽根发芽的时机日渐成熟。4月2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宣布,俄欲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争取2030年让它升空。而新空间站计划的启动,也意味着国际空间站的濒临“退休”,国际空间站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贡献?“退休”后又将何去何从?
多国合作探索地外空间
1998年万圣夜那天,俄罗斯两位宇航员与美国一位宇航员一同乘坐载人飞船,经过2天非比寻常的旅行,飞抵当时还处于建设初期的国际空间站,书写了国际宇航员常驻于此的序章。
国际空间站是俄美合作.为密切的领域之一,是一次地表之外的太空“破冰”。
然而,仅仅举两国之力难以建造出这个纵横于地球近地空间的庞大机器。为国际空间站“接生”的还包括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规模..、技术.复杂、涉及国家.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其自1998年11月开始建造,陆续由‘曙光号’功能舱建设为15个不同规模的舱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伟介绍,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交叉组合而成。一部分是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将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舱与“命运号”美国实验舱、“哥伦布号”欧洲实验舱、“希望号”日本实验舱等相连接,形成空间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桁架结构上装有加拿大的遥操作机械臂系统和空间站舱外设备,在桁架的两端安装四对大型太阳能电池板。
16国倾心打造,15舱各司其职。在合作伙伴们互相依靠、紧密配合下,国际空间站睁开渴求的“眼睛”,不断探索着航天技术、地外空间、科学前沿的未知领域。
本文转自人民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